一、抑郁症的前兆是怎么的?
泻药。会沉浸在一种思绪里,走不出来,整个人会变得恍惚,明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却又无法调整。抑郁症患者很聪明,聪明到可以预见很多事情的最终结果,但是抑郁症患者又很笨,明知道这件事最终就是这样,可还是在结果发生之前做着无力的抗争,看着自己被打败。人有时候不能不信命,运气不好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会找你麻烦。
二、抑郁症的前兆是怎么的?
r泻药。大概说说吧,今天有点忙。
抑郁症,前提是有抑郁情绪,当这个抑郁情绪严重到一定程度且持续到一定时间才可以诊断为抑郁症。
躁郁症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双相说的是抑郁相和躁狂相。双相障碍指的就是一个患者可以发生者两种障碍形式、随时转换(不能同时存在哦)。躁狂典型表现就是情绪高、活动量大、睡眠需求少、食欲旺盛等。抑郁就是反过来情绪低、活动量极低、没有食欲等。这里的情绪障碍都与所处的环境不相衬eg:考上了理想大学,接到通知书。本应该高兴,抑郁症的人不会觉得高兴,依旧是满脑子伤心失望的事情,小事扩大化让自己更伤心。躁狂的病人就是无缘无故高兴,且能够带动周围人跟他一起高兴。
继续回答。
我的双相病人。前一周因为太过兴奋住院治疗。出院后没好好吃药,突然又因为抑郁来就诊。
临床中我们很少单纯诊断躁狂。因为单纯躁狂病人发病率在1%,所以一个躁狂的病人在就诊,99%的概率是双相情感障碍。
三、抑郁症前兆是怎么的?
推荐一篇文章给你:
抑郁症的19种前期症状
1.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
2.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4.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
6.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
7.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
8.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
9.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10.经常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
11.经常厌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12.有的病人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13.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
14.精神淡漠,对周围一切都难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
15.自感头痛、腰痛、身痛,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
16.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
17.对性生活失去兴趣。
18.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19.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以上19条,假若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27yejinchao
四、抑郁症前兆是怎么的?
喜欢不停地琢磨事儿,反反复复、翻来覆去,且这个心理动作几乎是不可控的。
它会一刻不停地往内心深处走,就像是一头不回头的倔驴。
不少抑郁症患者有个普遍的表现,通俗来说就是喜欢「爱钻牛角尖儿」。
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看成是一种心理动作,这样描述它:这是一个指向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往里走、不断深入探索的动作。
当这个动作处于正性状态中,会有什么特点?是可控的。
相对于负性而言,它是稳定而匀速的。
当它存在时,我们会感觉到舒服和十足的掌控感,不会因失控而导致无力和痛苦。
比如有这样一个孩子,想给妈妈买个生日礼物当惊喜。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会琢磨这件事,给妈妈买什么?怎么送给妈妈?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他精心地设计,满心期待着。但是如果妈妈在收到礼物时,并没有表现出他希望看到的惊喜,他也能接受,并不会因此产生不良反应。也就是说,在正性状态下,这种心理动作能停下来,有驿站,能休息,必要时会柔软,会回头。
而处于负性状态中的心理动作则不同,几乎是不可控的。
它会一刻不停地往内心深处走,就像是一头不回头的倔驴。
还以这个给妈妈送礼物的孩子为例。如果他处于负性状态中,很可能会在产生了给妈妈送礼物这个念头的一刻,就把「妈妈一定会惊喜」当作唯一目标。
他内心的整个操作过程和体验,都会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
所以当妈妈最终的反应达不到他的预期,他可能会产生自责、懊恼、伤心等等一系列不良的情绪。
严重时,可能会一直纠结下去并把它无限放大,「都怪自己设计得不好」「怪自己考虑得不周到」,直至给自己造成伤害。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处于正性状态中的心理动作,比作是一条既能往里走也能往外走的双行道,处于负性状态中的就是一条单行道,会把一个人不停地拉向内心深处。
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会有什么特征?
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心灵缺少光亮。
这个不难理解,当一个人往自己内心走得越来越深时,他能看到的、得到的光亮就会越来越少,随着光亮的减少,能够被照亮的路程也会越来越短。
形象一些讲,他们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漆黑、没有窗户、无法采光的房间,把自己困在里面出不来了。久到一定程度后,他们的内心就是一片彻底的黑暗。
不仅如此,由于他们还在一刻不停地往更深更黑的地方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些严重症状,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重度抑郁症。
这些抑郁症患者,是没办法把外面的光亮通过双行道带进自己内心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很害怕一些东西。
比如多数人会害怕光亮。因为内心始终被黑暗充斥,长此以往他们会习惯性地对外界的光亮产生排斥感。即便是在白天,有些人也会把窗帘拉上遮光,一旦长时间让自己暴露在光亮中,他们会恐惧、烦躁、失控,乃至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还有一些人则会害怕噪音。他们在内心深处待久了,已经习惯了独处,不喜欢动静和被打扰,对外界声音会很敏感,只要有一点点声响,便觉得烦躁不安,同样容易失去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力。反过来讲,也正是因为这些「怕」,这些人会被深深地束缚在黑暗中,不得不长期与痛苦为伴。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个心理动作会害人,不如干脆通过一些治疗技术和方法把它剔除掉好了。
大家想想这样可行吗?实际是不行的。
前面说了,正性、负性状态,都是我们内心自有的一部分,如果仅想要好不想要坏,恰恰是我们自身的局限。想要驾驭负性状态的最好方式,正是要全面地了解它,学会从坏中看到好。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处于负性状态中的心理动作,会有哪些好处?我认为至少有一点,就是叩问生命、找寻生命深处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想觉察自己生命的真谛,找到「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这一类问题的答案,要怎么才能做到?
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必须抵达自己内心很深的地方。
这就像是某人打算在一个专业领域拿到博士学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要比别人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而这种不停向内走的心理动作,恰恰能把我们带到心灵深处,待得越久越深,也就越有可能有所收获。
经过这些年大量的临床咨询,我发现多数多年处于负性状态、在内心深处待久的人,对自己生命的理解会比别人透彻得多,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度和角度往往是常人不及的,这在那些曾经罹患抑郁症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比如画家凡·高、喜剧明星罗宾·威廉姆斯、纪实摄影大师戴安·阿勃丝等等,都是在这种状态中完成了精彩的创作。
长期在内心黑暗的状态中摸索造就了一个人更为强大的感受力和觉察力。
他们能体会常人难以触及的生命之光,一旦战胜磨难,走出负性状态并带着这些收获去做事,反而会更易获得成功。
当然在一种情况下,这个心理动作一定不会换来成功,只会直接把人拖入绝境。
当今,在很多人身上都有这种倾向:
用过度、无休止的欲望来为自己挖坑。
通俗讲,就是一些人太想成功了,在内心塑造出一个绝对完美的自己,而现实情况是,真实的自己和完美的自己有一定差距。这些人想尽办法把自己往完美的方向塑造,用一个意象来说,他们就是在为自己挖大坑,坑的名字叫完美。
当他们带着「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念头去做事,就是在让自己往坑里跳,而且常常会一刻不停地往里跳,一旦整个人跳进去并且出不来时,就可能陷入抑郁症了。
有时大家会很好奇地谈论身边某个人,说这个人这么努力上进,一直看起来斗志昂扬、精气神十足,怎么就突然抑郁了呢?
很简单,就是因为强烈的成功欲望,让这个人在内心里塑造出一个至高、至上的自己,他在无时无刻地努力实现这个完美的形象,在不停地给自己挖坑。
由于现实中的自己和塑造的自己有差距,在短时间内缩短不了,他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出自我贬低和无望无助,为了消解这些不良感受,会让自己更加投入地往里跳,这就像是一个输了钱的赌徒,或是管理学中提到的「沉没成本」决策一样,他会不甘心、不放手,继续使劲地往里挖,这个坑就像无底洞,越来越深。
所以我常和人讲,追求成功是好事,但是如果对这个目标过于执着,追求得过于强烈,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更糟的是,如果此时我们想借助一些力量从坑里往外爬,会发现很难,因为多数人之前并没做过相应的准备,当处于这种既没前途也没回路的状态时,内心不产生失控感,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种状况何时会反弹呢?多数是触底反弹,绝处逢生。
五、抑郁症的前兆是怎么的?
抑郁症和躁郁症是有区别的,如果可以的话顺便科普一下这两者的不同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791040788#qq.co m